回想九年前,我、Rick 和 Roy 一起創業,推出首個產品協助客戶建立表格並透過 Paypal 收取款項。我們三人為了這產品殫精竭慮,但也因為這產品確切地幫助到一些小企業而感到滿足。誠然,這個產品還不算破壞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它只是跟比較大規模的競爭對手分一杯羹,而當時我們亦沒有得到矽谷投資者的青睞。隨之而來,我們開始接受客戶委託開發產品。是的,我們成為了一家代理開發商。我們沒有成為誘人的科技新貴,而變成市場上已然泛濫的代理商之一。看似寂寂無聞胸無大志的小公司,沒有矽谷光環的加持,竟也默默接到一椿又一椿的生意。團隊擴充了幾回,人手還是永遠不夠應付堆積如山的案子。
時至今日,我們這家「代理商」曾為 Yahoo!、飛利浦等各大上市龍頭服務,並同時開發了擁有超過五十萬活躍使用者的自家產品。我們甚至在台灣設立了分公司。分享這段故事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我只是無數來自世界各地卻沒有選址在矽谷創業的科技業者的其中一員。但我們公司仍然有盈利,也有滿意的客戶,還有很棒的團隊。
學習這回事,不局限於面對面教學,也不是只有在矽谷才能發生。
在我創立公司的前一年,Paul Graham 提到新創基地在矽谷發展得較好,原因是新創群大都是獨門生意,而矽谷有很多專家可以協助他們成長。我永遠不會知道如果當初我去了矽谷,我會學到什麼創新的編碼方式、遇上什麼貴人、或有什麼新奇的發想。我確實知道的是,手邊有一個很好用的工具叫「網路」。這工具早於我搜尋資料自學各種最新科技時就已經存在了。各類閱讀、線上討論和實務應用充實了我的在職學習過程。與此同時,我很驕傲公司某些前員工已轉職到 Apple 或 Facebook 工作。其實我並不反對親授(畢竟我們大部份工程師還是在辦公室上班的),我只是想說如果你真心渴求某種知識或狂熱地想要開發某個產品,你自然會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手邊所有能運用的資源,像技術顧問、網路、參考書籍等等。我是典型內斂的科技宅,所以宅在家中自學很符合我的個性。我不愛交際應酬,但在香港與好朋友聚會能讓我有家的感覺。有時候我會和朋友聊編碼,也會聊各種話題,像是政府施政、剛上映的電影、或跟香港人有關的任何事情。即使曾到訪矽谷,踏足歐洲,我也從未有過移居的念頭。 沒錯,只需一台電腦,我就可以輕鬆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編寫程式;但唯獨在香港,我才能隨時隨地找到半夜陪我打屁聊天吃宵夜的最佳好友。
估值並不能肯定公司的存在價值。
創業初期,我一心只想讓公司正常營運就好。在香港,startup 並不是什麼酷炫的東西。在這個七百萬人口的小城市裡,不要奢望你能輕易得到天使投資者的融資。 大部份創新科技界的 angels 根本對本地新創興致缺缺。我剛註冊公司的時候,我不甚了解公司估值是怎樣一回事。我沒有想過尋找創投或私募資金,因此矽谷並不是我的創業基地首選。直至九年後的今天,我還是沒覺得遺憾。公司估值只有在退場一刻才顯得重要 — 假如你的目的是創業、出售公司 / 上市,然後獲利。如果這不是你追求的道路,那麼建議你讀一下 Basecamp 的共同創辦人 DHH 寫的這篇文章,可能會給你有關創業的另一種啓發。
每當我和其他科技新貴談及有關創業和籌資時,我了解到新創團隊的初衷和 VC 或 angel investors 的意見往往背道而馳。一個 VC 期待能在退場時獲利十倍是很正常的事情。新創圈內也不乏創辦人想要堅持下去、但投資者認為與其高不成低不就倒不如回家洗洗睡這種故事。很可惜,這種情況下通常沒有美好的結局。比起得到種子基金,公司年復一年的正向現金流才是對我的創業眼光和經營能力的肯定。
矽谷從來不是我的夢想。
我在香港的市郊長大。那時 Web1.0 還未出現,我接觸的第一台電腦是 386 SX。大學畢業後,我希望能到非牟利機構工作為香港服務。我應徵過立法局和國際特赦組織助理,但都不成功。隨後我選擇暫時在一家大學當研究兼教職。儘管我本科唸的是資訊工程,有足夠條件自稱工程師,但我一直深深覺得我會在社會界工作。我本來的理想職業是為我的家鄉服務,創業前我根本從未夢想過要成為老闆。
當我創辦 Oursky 時,選擇留在故土的最大原因,大概是因為我想要腳踏實地,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堅定無比。我的想法是,如果我想貢獻社會、對這個世界形成一些正面影響的話,我們應該從微小的事情開始,並建立一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核心團隊──一個容許我們有大量時間跌跌碰碰、反覆錯誤與嘗試、然後一起成長的團隊。你可能會問,創業不是擴展越快速越好嗎?一鳴驚人是很誘人,但我不覺得我們可以用那種方式撼動世界 —- 那樣情況下,你只能附和潮流趨勢,跟隨別人的邏輯。對我而言,很多所謂「改變世界」的傳奇,不過是一些順應潮流的故事。
而當我們的團隊日益壯大,需要更多案子來支持公司營運,我學會把自己放出去。這九年間,我目睹香港工程師社群的成長,也陸續參加過不少科技界活動例如 PyCon、 (https://isoc.hk/wids2016/)和 RISE 等。
新創圈裡常引用一句英文諺語「go big or go home」。但正因為我選擇以「家」作為創業的起點,才有幸看著我的開發社團慢慢成長。直到今天,我仍是其中一員。
想更輕鬆地開發 app 嗎?試試我們提供的免費開發者工具和 Open Source backend-as-a-service (Baas)。
原文: Why I didn’t build my company in Silicon Valley
中譯版:與其前進矽谷,我選擇讓家鄉的工程師社群成長茁壯
翻譯者: Queenie So